中国核电:“强强联合”抱团走出去

Time:2014-03-18 04:49:04
        “俄罗斯、法国、日本、韩国等都把核电出口作为政治外交的一种手段。”孙勤认为,国内的核电企业应该在政府的指导下,加强协调合作,建立市场开发秩序。

        这也是更早之前中国核电产业联盟成立,以及今年“两会”联名提案的由来之一。

        2013年之前,中国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核电产业联盟,今年年初,“中国核电产业联盟”才得以建立。该联盟是由中核、国核技及中广核三家核电企业联合发起的,其成立的背景正是中央政府鼓励核电“走出去”。

        而在贺禹等人的“两会”提案中更是建议称,应把“华龙一号”作为国家当前及未来10年核电“走出去”的战略重点品牌,国家应尽快批准在国内开工建设“华龙一号”,增强国外客户的信心,加速“走出去”步伐。

        而接下来,孙勤表示,中核将主攻阿根廷市场。记者获得的其他资料显示,中广核与国核技则打算在土耳其、南非和英国项目上取得突破。

        另外,中广核表示,它已与南非、白俄罗斯、泰国、越南、乌克兰等国签署相关核电合作谅解备忘录,并为泰国培养了第一批核电中高级管理人员,也与土耳其、马来西亚、波兰、保加利亚等国建立多方合作、沟通、交流的渠道,并积极探索与国际主要核电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国际核电市场。

        孙勤说,尽管现在核电走出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也已经加大了核电外交的力度,但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加大组织协调的力度。中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是配套政策的“碎片化”,如果能够有一个平台,根据“走出去”项目的需要,打包形成技术输出、人才培训、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政策“集装箱”和“手拉箱”,将是对企业的有力支持。在此基础上,中国核电企业应该通过强强联合的方式到海外去“与狼共舞”。

        “中国核企走出去要形成联盟,这不是一个企业能完成的任务。”贺禹说,“我们要和制造队伍、施工队伍绑在一起,形成一个联盟和团队走出去,这样才能完成这项任务。”

        这在现实中也已有所动作。商务部网站3月12日的消息显示,国核技和中广核已组成联盟,计划参与建设南非新核电站。南非计划投入1万亿兰特建设三座总装机容量为960万千瓦的核电站。这或将是南非史上最大的单笔采购项目。目前,中南两国的能源合作协议还处于草稿阶段。

        如今,没有人会怀疑“这是中国核电走出去的最好时机”。“我们再也不能错过”,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共识。一个最新的迹象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14年工作时强调,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

        “我们在海外核电项目的建造和运营方面已有成功的经验,新兴核电国家的市场开发是当前的重点。”孙勤说。

        而对于更长远未来,中国如何成为核电强国?国核技董事长王炳华在今年“两会”期间建议,一是要建立国家主导的核能基础研究科研体系;二是坚持标准化、批量化、系列化发展思路不动摇;三是以国家战略推动CAP1400走出去。

        但与王炳华所认为的不同,在孙勤和贺禹看来,中国核电走出去应该依靠华龙一号。他们表示,国家有关部门应尽早发放“路条”,先让华龙一号在国内上马,以便走出去时可以说服他国。

海外竞争压力巨大

        多位中国核电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之所以目前出现了“强强联合”的迹象,因为中国核电迫切地希望走向世界,只有合作才能带来更强的竞争力。去年中国核电“走出去”被提升为国家战略。

        中国核电在国际市场的表现,与其3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不匹配。

        根据201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资料,直至去年,中国核电在“走出去”方面才收获了以下成绩:中核承建的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站2、3号机组开工建设;中广核与罗马尼亚达成合作开发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组意向。此外,除巴基斯坦恰希玛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为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外,在大型百万千瓦级核电的出口领域,中国还是空白。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技委主任赵志祥表示,从核电出口的角度看,中国核电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虽然核电海外市场商业机会巨大,但竞争对手给中国核电带来的压力同样巨大。

        以韩国为例,在过去几年,韩国在国际核电市场上屡获大单,仅是2009年的阿联酋核电项目订单总额就达到400亿美元。而中国直至去年才确定在巴基斯坦投资65亿美元承建核电站。

        同样的还有日本。2013年2月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造访土耳其期间,与土耳其签署锡诺普的第二座核电站协议,该核电站投资总额高达220亿美元。另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安倍晋三在今年2月19日与沙特王储萨尔曼举行了会谈,双方就缔结核能协议、推进日本核电技术出口达成了一致意见。业内人士表示,日本的加入,或使得中国失去沙特。

        此外,俄罗斯也是中国核电的劲敌。去年12月,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总裁谢尔盖˙基里延科表示,俄罗斯与印度核能领域合作“路线图”规定在印境内建造15个发电机组。

        “在核电展览会上,俄罗斯抢尽了风头,他们把核电走出去当做一项国家任务。”一位去年到法国参加国际核电展览会的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与俄罗斯相比,我们显得没那么自信。”

        国内三家核电公司技术路线长期存在分歧,也在耗散着中国核电的竞争力。

        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办公室前副主任汤紫德说,由于中国核电“各干各的,诸侯割据”,以至于难以形成合力,这也是中国核企走出去失败的因素之一。

        与此同时,中国核电走出去还缺乏经验。“毕竟我们走出去也就那么几年。”陆佑楣对本报记者说,“我们对当地的政治和社会等等都不太熟悉,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而目前,更多的国家已公开表示将加入世界核电俱乐部。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预计,未来10年,除中国外,全球约有60至70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开工建设。

       那么中国核电走出去应该推哪一种核电技术?“都可以推,关键不取决于你,取决于对方愿意用你哪一个。”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今年2月份这样对媒体说。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在多位政协委员提案的力推下,核电“走出去”成为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而中国核电“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也有了转向迹象。

        转向来自于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广核”)董事长贺禹等11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有关“华龙一号”核电设备走出去的提案,在联名政协委员名单里,除了贺禹,还包括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金阳等。

        上述联名提案显示,“华龙一号”为中广核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下称“中核”)共同研发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也正是在“两会”期间,中核董事长孙勤接受《南方能源观察》专访时说:“在当前与狼共舞的情况下,哥俩要齐心协力,一起走西口。”

        “过去我们还有技术路线之争,现在有了‘华龙一号’,以及今后燃料的供应,甚至乏燃料的处理,都可以进行后续的合作。”孙勤说。

        尽管目前国内还有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核技”)的CAP1400三代核电技术,但贺禹和孙勤的上述表态,意味着面临技术路线不统一的中国核电(参见本报2012年8月8日报道《中国核电“三国演义”:安全之外的技术纷争》),未来存在更大合作空间的可能。

        另据记者了解,由去年开始破题的中国核电“走出去”,在今年将继续升温,中国核电企业出海也将逐渐由“单兵作战”转向“强强联合”。

        而更长远地看,中国核电“走出去”依然缺乏经验,成为核电强国更是任重道远。“毕竟我们走出去也就那么几年。”原能源部副部长陆佑楣对本报记者说。

 

信息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http://news.bjx.com.cn/html/20140318/497505-3.shtml

Industrial Product Procurement

Go to Tima365 !

Official account
Hongwei Supply
Hongwei Supply
Tima365
Tima365
Applet
Tianma365
Tianma365
Logistics
Logistics
Video
Hongwei Supply Video
Hongwei Supply Video
Tima365 Video
Tima365 Video
Hongwei Supply Tiktok
Hongwei Supply Tiktok
Contact us
Hotline: 400 887 9967
Headquarters: 86-579-81799999
Fax: 86-579-81791111
E-mail: zjhw@hw-mail.cn
Supervise email: hwjw@hw-mail.cn
Add: No. 888 Jiuzhou West Road, Dongcheng Street, Yongkang, Jinhua, Zhejiang Province